热门搜索: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飞凡检测可进行用于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或者是希望对某种特殊的化工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产生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环境安全评价所需要进行的 如您有需要ROSH,reach,PAHS,熔点,急性毒性等检测项目,欢迎咨询我们。 飞凡检测(FTS)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检验、备案、验货验厂机构。我们在纺织品检测、食品检测、玩具检测、油品检测、化学品检测等领域,提供有害物质、毒理、生态毒理、商城入驻等检测服务;CertiPUR-US海绵认证(美国官方*合作机构)、德国蓝天使认证、芬兰M1认证、消毒产品备案认证、LHAMA认证、TRA认证;新化学物质申报;验货、验厂等服务。 飞凡检测与国内外着名的具备受认可资质的实验室、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已成功服务近万家企业,检测标准包含国际ISO、欧标、美标、国标GB等。 飞凡检测拥有一批年轻、敬业、高效、专业的团队成员,凭借人才、技术、信息、检测、认证、备案、检验、验货、验厂等方面的强大资源优势和支撑,以诚信的品质、专业的技术能力,向客户提供公正、可靠的全面解决方案。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较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材料 1、试验用鱼的选择与驯养 试验用的鱼必须对毒物敏感,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条件下饲养,来源丰富,个体健康。我国可采用的试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等。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属、同种、同龄,较好是当年生。鱼的平均体长以7cm以下为宜。金鱼体短、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为合适。同组鱼中较大的体长不应**过较小的体长的1.5倍。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经过驯养,使之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健康选择。驯养鱼应该与试验相同水质水温的水体中至少驯养7天,使其适应试验环境,不应长期养殖(<2个月)。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可每天喂食1~2次,但在试验**天应停止喂食,以免试验时,剩余饵料及粪便影响水质。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率不得**过5%,否则,可以认为这批鱼不符合试验鱼的要求,应该继续驯养或者重新更换试验鱼进行驯养。 试验前必须挑选健康的鱼,即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无任何疾病的鱼作为试验鱼。任何畸形鱼、外观上反常态的鱼都不得作试验鱼。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族箱或水槽。容器体积可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过2g(较好为1g),或者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溶解氧测定仪、水硬度计、温度控制仪、pH计、分析天平。 3、实验用水(稀释水)及水质条件 用来驯养和配制实验液的水,必须是未受污染的清洁水。一般可采用**河水、湖水或地下水,但需过滤以除去大的悬浮物质。也可用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如果试验目的是评价工业废水或化学物质对接纳水体的影响时,则较好采用接纳水体的污染源上游水作为试验用稀释水。蒸馏水不适合作稀释水,因为蒸馏水中已除去了自然界水中的盐类,与实际差距太大,另外由于蒸馏器的影响,有时使蒸馏水中带有对鱼类不利的金属离子,影响试验结果。 实验用水的水质条件一般是指水的温度、pH、溶解氧、硬度、水中的**物和水量等。 (1)水温 实验中应保持鱼类原来的适应温度,一般冷水鱼温度为12~18℃,温水鱼温度为20~28℃。为使得实验结果可靠,在同一实验中,温度的波动范围不要**过4(即±2℃)。冬天可以通过加热室内的空气温度达到调节水温的目的,也可以采用电热棒直接控制调节水温。 (2)pH 水的pH与水生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关系。对毒物的毒性作用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验中应维持pH在鱼类适宜范围内。一般实验液的pH在6.7~8.5为宜。如需调节pH,可用1M或0.1M的HCl和NaOH来调节受试物贮备液的pH。调节贮备液的pH时不能使受试物浓度明显改变,或发生化学反应或沉淀。 (3)溶解氧 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影响鱼类对毒物的敏感性。一般温水鱼要求溶解氧在4mg/L以上,冷水鱼要求溶解氧在5mg/L以上。 (4)硬度 水的总硬度为10~250mg/L(以CaCO3计)。 三、实验步骤 1、预试验 用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10mg/L、1mg/L、0.1mg/L。每个浓度放入5条鱼,可用静态方式进行,不设平等组,试验持续48h~96h。每天至少两次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求出24h**死亡浓度和96h无死亡浓度。 如果依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另选一浓度范围再次进行预试验。 2、正式实验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较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较好浓度之间至少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每个试验浓度组应至少设2~3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如使用了助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其浓度与试剂中的较高溶剂浓度相同。试验鱼的数目以每组实验浓度10~20尾合适,不得少于10尾。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碰触尾柄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要测定pH、溶解氧和温度。试验期间,每天至少测定一次。 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实验容器中试验液的受试物浓度。 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过10%。 四、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并计算95%的置信限。 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亡的较高浓度和引起**死亡的较低死亡浓度估算LC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依据LC50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鱼起始LC50(mg/L) 毒性分级 <1 剧毒 1~100 高毒 100~1000 中等毒 1000~10000 低毒 >10000 微毒(无毒) 3、编写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应包括:试验名称、目的、试验原理、试验的准确起止日期,还有如下几项: (1)试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体长、健康和驯化状况。 (2)受试物质名称、来源物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 (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 (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制方法、实验温度。 (5)实验条件,如容器形式、实验液的体积与深度、受试生物数目及负荷率。 (6)实验开始后24h、48h、72h、96h时的LC50值,及其毒性分级。 4、注意事项 (1)试验期间,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得**过10%。 (2)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不能低于设置浓度的80%。如果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与设置浓度相差**过20%,则应该以实测受试物浓度来表达试验结果。 (3)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