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试验用鱼: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属、同种、同龄,是当年生。鱼的平均体长以7cm以下为宜。金鱼体短、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为合适。同组鱼中的体长不应**过较小的体长的1.5倍。 实验步骤: 1、预试验 用确定正式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可选择较大范围的浓度系列,如1000mg/L、100mg/L、10mg/L、1mg/L、0.1mg/L。每个浓度放入5条鱼,可用静态方式进行,不设平等组,试验持续48h~96h。每天至少两次记录各容器内的死鱼数,并及时取出死鱼。求出24h**死亡浓度和96h无死亡浓度。如果依次预试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应另选一浓度范围再次进行预试验。 2、正式实验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浓度之间至少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每个试验浓度组应至少设2~3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如使用了助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其浓度与试剂中的溶剂浓度相同。试验鱼的数目以每组实验浓度10~20尾合适,不得少于10尾。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机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如果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运动,如鳃的扇动、碰触尾柄后无反应等,即可判断该鱼已死亡。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应在试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要测定pH、溶解氧和温度。试验期间,每天至少测定一次。至少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实验容器中试验液的受试物浓度。 试验结束时,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过10%。 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并计算95%的置信限。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亡的浓度和引起**死亡的死亡浓度估算LC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几何平均值。 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依据LC50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鱼起始LC50(mg/L)毒性分级<1剧毒、1~100高毒、100~1000中等毒、1000~10000低毒、10000微毒(无毒) 上海飞凡检测,是认可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专业的毒理检测试验服务机构!提供*的毒理安全性评价报告。为企业提供检测前的技术指导,检测中的服务,检测不通过的整改建议,等一站式检测服务!